您当前的位置 : 县区要闻

在雪域高原留下“光”

发布时间: 2025-09-16 18:46:50 来源: 通讯员 吴过 李画

  浙江在线9月14日讯(通讯员 吴过 李画)温州洞头,是“海上花园”,东海边的百岛之县。西藏那曲,是“世界屋脊的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

  2024年10月,来自洞头的吴过从高度不到10米的海岛洞头跋山涉水,跨越到海拔4500米雪域高原开启援藏之旅。

  让灯亮起来

  当吴过踏上海拔4500米的那曲土地时,零下30℃的寒风像刀子一样,瞬间割透了所有的御寒装备,严重缺氧更是让每一次呼吸都变得沉重而费力。这就是吴过对这片土地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印象。

  常听说在高原建电网很难,这让我不禁回想起在洞头的日子。洞头是海岛,台风一来,线路就容易受影响,那曲是高原,零下30℃的低温能冻住设备,每天下午1点以后,准时刮起能把电杆吹歪的9级大风。

  海岛与高原,看似远隔千里,却共享着“与天较劲”的电网宿命。洞头要防海浪腐蚀设备,那曲要抗冻土冻裂线路;洞头的供电半径因为岛屿星罗棋布而不得不拉长,那曲的线路则要在广袤的无人区延伸上百公里。

  这些“难”,让吴过初到那曲就觉得亲切,都是在复杂环境里拼尽全力让灯亮着。洞头的智能微网虽能应对台风,却比不过大城市的自愈电网,而那曲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时刻提醒他不能“照搬”。

  那曲,在这个离天最近的地方,把电留下来比什么都强。它不是冰冷的设备与线路,而是牧民帐篷里的温暖,是医院手术室里的光明,是牧区电动挤奶机转动时的效率,是孩子们读书写字时的希望,更是让乡村产业有底气、百姓生活有温度的“命脉”。

  把技术留下来

  洞头与那曲,虽相隔万里,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相通。援藏从来不是大包大揽,而是要把“洞头经验”变成“那曲办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那曲地广人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被山河阻隔。记得第一次下乡,有个牧民拦下他们工程车,就为了交电费——因为家里没电,水泵停了,牛羊吃不上水。他原本要骑摩托车去县城,来回得4个小时。这让我瞬间想起二十年前的洞头,也是“报修靠喊、抢修靠等”。

  于是,他们在14个乡镇建起供电服务站,培训当地的藏族同事成为“复合型网格经理”。比如下曲卡镇的普布次仁,他把自己的电话贴满了台区里所有的帐篷,现在骑着摩托就能服务全乡。如今,那曲的平均服务时长从4.5小时压缩到了2小时。

  他们还打造微信群、短信、手机APP“三位一体”的平台,让牧民像洞头的用户一样,动动手指就能办业务、查停电信息。

  那曲太阳能丰富,但缺乏维护,他们就把洞头分布式能源的经验带过来,教藏族同事用手机APP监控发电量。带着牧民们画配网图,将配电自动化开关在线率从50%提升到了70%,即使碰上极端的大风天气,也没让一个牧区停电超过1小时。

  藏族小伙洛桑现在能独立绘制精准的配网接线图了,他自信地说:“等你们走了,我也能让电网转得顺顺的。”这份能自主运转的本事,才是我们真正想留下的“根”。

  光明所至 皆为故乡

  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尤记去年11月那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雪,聂荣县部分地区停电,吴过跟随藏族同事开了4个小时的冰渣路赶到现场。车轮在结冰的路面上不断打滑,藏族同事却镇定自若地把着方向盘,他说这条路他跑了十几年,闭着眼睛都知道哪个弯该转多少度。

  他至今难忘那一幕,纯朴的藏族村支书因电暖器无法启动,带着孩子裹着两层藏袍搓手取暖,却仍然毫无怨言地在村头翘首以盼。汽车引擎的声音由远及近,村支书看到黄色抢修车像看到了希望,热情地招呼家人用牛粪烧酥油茶给大家暖身子。

  抢修现场,狂风卷着雪粒砸在脸上,手冻得连扳手都握不住。藏族同事多布杰强行把吴过的手拉到他工装暖和,他的手掌粗糙得像老树皮,却异常温暖。经过四个小时的连续奋战,线路终于恢复送电。当第一盏灯在牧民帐篷里亮起时,对讲机里传来各个乡镇报平安的声音。多布杰笑着用生硬的汉语说:“咱们赢了老天爷一局。”看着他冻得通红却洋溢着自豪的脸庞,这抹绽放在雪域高原的“电力红”显得格外的鲜艳。

  吴过的脑海里忽然闪过海岛的那抹海霞红,虽然一个在海岛,一个在高原,但电力人那份“生而为战士”的韧劲是如此相通,大家心里都怀着同样的信念,拼劲全力也要让灯亮着。

  光明所至,皆为故乡。援藏其实从来不单纯是在青藏高原上建多少项目,搞多少基建,是把“能发芽的种子”“能发光的太阳”留下,这束光,连接着大海与高原,照亮了游牧人家的帐篷,也照见了电力人最初的誓言,看着蜿蜒的雪域,吴过也更加想家了。

编辑: 叶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