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村古民居始建于晚唐,经五代、宋、元、明、清,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具唐宋遗风的古村落,又因为街巷、山墙等皆用鹅卵石砌造,被称为“石头村”、“鹅卵石的城堡”,是泰顺古民居建筑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村落。唐时吴畦、包全等先贤爱其山水之胜,风物之美,气候宜人,而于此地建宅隐居,后世繁衍遂成。千百年来,包、吴两大家族创造了深厚的瓯越文化,遗留下丰富的人文古迹。
库村以世英门(宋)为界,分为包宅、吴宅两个村落。村内现存传统建筑37000平方米,其中明清前古建筑19座、70年代前古民宅25座。除古民居外,主要历史遗存有吴畦园陵、世英门、清阴井、古戏台、牌坊和古树、古道等。
吴宅和包宅村中东西两侧各一条小溪环抱村庄,呈“U”状,古民居大部分位于“U”形水系口中;吴宅中部有一“清阴井”,相传为唐代所掘,古井外圆内方,上窄下宽,井壁由青砖砌就,井水清澈.水量充沛,越千年而不枯,是村中居民的主要水源。
库村的古村落布局沿袭唐宋时期的特色,村落街道主要结构为倒F布局,街巷宽度一般为1.5-2.5米。曲径迎幽,野趣天然,街巷空间狹窄,尺度亲切宜人,与民居共同构成古村落传统风貌。
村中衣德堂、食德堂、恒德堂等古民居为三合院式工层木构建筑,一般由一进或两进院落组成。房舍匀为瓦盖坡顶重檐,屋脊造型美观,驳风墙外匀是悬鱼、悬龙图案花纹,卵石固墙分隔成各自大院、天井、正厅、厢房、杂舍,有门楼侧门,前坦均是石子铺成的图案花纹,内部结构风格各异、工艺精湛、室内阔广,各厝依地形高低合理布局分布。巷道中间用大卵石,两侧用小卵石、块石铺砌,整洁古朴。其中唐代的吴宅街150米、宋代的世英街220米、宋代的包宅街120米,防火墙用均匀小卵石做成。曲绕井巷,小路络通,是典型的山区水港古民居建筑,显示出结构严谨,布局讲究,制作精细,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美学价值。
库村古民居一般以堂号命名,有两种类型:一是有明显的姓氏特征的堂号,二足没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其中以有姓氏特征的堂号为众。拥有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往往根据先人郡望、德望、操行、功业、科第、字号、著述、居住地等来命名,以示家世显赫,或藉以弘扬祖德,启裕后人。没有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主要取材于吉利、祥瑞之语和前人的佳句,也有的取义于体现封建伦理纲常,训勉后人积极向上的词语,如敦本堂等。
近年来,库村始终坚持“党建+旅游”、“党建+文化”发展理念,把抓党建促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整合各方力量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抗震安居小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古村落旅游发展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盘活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环境整治和村民致富的“互动双赢”局面。
库村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欢迎各级领导前来指导,也欢迎社会各界前来投资兴业和旅游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