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世界温州人

书翰敬乡情更切——观赏张索辛丑迎春作品展有感

发布时间: 2021-03-05 10:54:21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胡念望

孙金辉先生发来“张索辛丑迎春作品展亮相市文化馆艺术长廊”的信息,我正逢春节前忙于组织下乡督促指导文物建筑的安全检查与风险点整改,便只能见缝插针、抽空前去观赏,不料张索兄知悉我前往,专门腾出时间在展厅陪同我参观。

张索是一位值得书写的长者。他以承传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精于篆刻,长于书画,能诗会文,尤其热衷地方乡邦文化。更为人称道的是,他甘为人梯、奖掖后进,在他的激励与提携下,陈忠康、陈中浙、戴家妙、周延、王客、林峰等中青年书家先后走出温州,崭露头角,成名成家。

认识张索多年,记得刚从永嘉来温州市区工作时,接触较多,有几年一同参加市政协文史委的活动,同时也聊江心屿金秋文化旅游节庆的事,我案头的《江心志》就是他赠阅的。十多年前他还帮我刻了一方印章。

去取印章时,张索拿着一方毛巾,把印章擦了再擦,连声说:“这方印石好,我刻得也比较顺手。”他告诉我篆刻我的姓名,琢磨了好长时间,特别是这“望”字,参考了不同的字形,才最终确定。“你这方印章是我刻得比较好的,要留些印蜕备用。”他边说边在一本空白的印谱本上“唰唰唰”地连钤了二十方印蜕,快人快语,动作神速。

张索先后任教于永嘉罗浮中学、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身为大学老师,张索丝毫没有一般文人的孤芳自赏、清高冷峻,也绝无一些名家的自骄自傲、自以为是。不过,在论坛、研讨场合,一打开话匣子,他便滔滔不绝。张索能言善辩,更会思考,他的发言一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我眼里,相比于书法、篆刻、绘事,他更善于谋划策划企划,俨然一位卓有成就的社会活动家。

后来,张索去了上海,一晃已历八年。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上海市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理事,他倾心于篆刻、书画及文史资料的搜寻整理,在艺海纵横捭阖、任意驰骋,艺事蒸蒸日上。

2月5日,“张索·辛丑迎春作品展”在温州市文化馆“名家视野”艺术长廊开展,应该算是离乡游子一次荣归故里的汇报展。临窗展览没有大开大合的展厅空间,只有展览馆门外的一面展墙,但颇见布局精心。共展出其“诗书画印”作品30余件,既有为市民送上的新春祝福,也有为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祖国表达祝愿之情。大红的对联、放大的印稿、巨幅楷书及每个字一米见方的小篆联句等,无不为温州增添了一份喜庆气氛。

这次的迎春展是一个小型展览,然而对于做过很多展览的张索来讲,却是他第一次个人独立展。他说自己离开温州已经八年时间了,过年回乡,敬乡之情、爱乡之情油然而生。这个临窗展览,主要想体现几个内容:一是对家乡人民表达贺春之意,二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三是反映个人的理念追求。

展厅橱窗离车站大道25米远,离人行道也至少有十几米,因此要考虑到观众站在25米之外的观展效果,至少要看得清展品,因此字体要大。张索以前从来没有写过这么大的篆书,几副对联都是大字。六幅小字诗稿书笺,也形成一个大块面。其书法作品或篆书或楷体或行书,可谓笔精墨妙,线条饱满,结体厚实,气韵生动,灵动洒脱。

张索说,这次展出的一组巨幅大字联句、三副对联、几方篆刻印蜕、几幅诗稿书笺,加上两张画,总共花了两个下午进行创作,称得上一气呵成。“以传统文化这样一种视角切入,融入自己的书法技能,诗书画印四样齐全,这是当代书家、画家、篆刻家想要打通的,我自己还没有打通,但至少想体现我的主张和追求。”

第一幅作品是新春贺岁的对联,十个篆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对联,五代孟昶所撰。用这副联句作为展览的开篇,交待了对联的由头、新年贺春的主题,体现展览的喜庆效果。

第二组是两幅绘画作品,分别为墨松图与竹石兰草图。绘画体现了传统文人的情感寄托,格调高雅,尽显“梅兰竹菊”四君子、松树的气节。尤其是这幅墨松,干粗枝虬,松鳞片片,松针稀疏,笔墨浓淡相宜,枯湿互现,颇见精神,富有唐人诗意。题款用唐代诗人李群玉《书院而小松》诗:“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清雅有味,堪称逸品。松的题画诗是“一双幽色”,但画中只有松,张索便用竹子来补,“松、竹”也算“一双”。他觉得,中国传统文人品格的核心,是君子风范,这也是他坚持文人创作的基本准则。他至今记得14岁拜访徐堇侯先生时,老先生说:“小朋友,你兰花搞点画画。”这是他与徐先生唯一一次见面,却影响至深。“他当时为我画了一幅兰竹,还画了竹笋。”

张索很谦虚地说自己书法一般,最下功夫的还是篆刻,但他总说自己是“半个篆刻家”,平时也只多刻汉印白文。这次展出篆刻放大印蜕共两组八件,除了一件朱文,其余七件均为白文。第一组篆刻作品四件,第一件“人寿年丰”,题材喜庆;第二件“康乐永嘉”,一语双关,既点出了南朝刘宋武帝永初三年(422)谢灵运(康乐)出任永嘉郡守开创中国山水诗派的历史渊源,也表达了对温州家乡安康欢乐的美好祝愿;第三件“山河无恙”则是在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最真切的祈福,第四件“此心安处是吾乡”系苏东坡诗句,却引申其意,抒发乡情,那最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心的所在,正是我的家乡啊!第二组四件篆刻,其实是张索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体会,体现了他常说的“悟空求实”思想。第一件作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传统儒家的大格局;第二方“是诸法空相”,源于佛教,意为世间所有东西皆为虚空;第三方是其常用的笔名“石头记者”,语意双关,一方面表明用石头印章刻录人生,一方面隐喻“石头记者”即“红楼梦者”,你我都是梦中人,华丽的红楼也不过是一场梦幻而已;第四件作品“焉哉乎也”,这四个字本身没有意义,是《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最后一句。张索的篆刻作品布局精当,疏密有致,或朱文,或白文,刀锋凌厉,蜿蜒纡徐,边款雅致,无不蕴彩涵光、篆艺精湛。

六幅小字作品是张索诗稿,共八首诗,分六张画笺,涂涂改改。其中一幅书法作品落款为“己亥初冬日录旧作二首,张索于沪上”的《湖山杂咏、题竹》自撰诗二首:“湖上幽居胜避秦,陶公未到此迷津;四时嘉木幻山色,落了桃花犹是春。湖上杂咏。晴窗研墨对空山,书罢兰亭意若闲;莫负中庭数疏竹,风清叶叶碧云间。题竹句。”有三幅作品书写的自撰诗是出游有感,有春日游能仁寺的诗作,有携诗友游永嘉石门台的感想,有仙岩道上、登景山的感悟:“西山远眺白云间,无意登高自若闲;如练瓯江惊眼底,半生未识自家山。”殷殷家山之情溢于言表。

张索说,有些画得好的,诗写不好;诗写得好的,画却画不好。但不管怎么样,在普遍临摹抄书的书写语境下,能自撰诗词书写,带着对山水的情愫与对自然人生的解读,从容不迫落笔落墨,已是一番颇为难得的境界。

对联一共安排了三副,内容基本上切合新春的祥和、师友的因缘。其中第一副对联是“平安即是家门福,长乐愿为世界同”。张索解释,“平安即是家门福”这句话是白龙山人王震的,看到就拿过来写了,并现凑了下句。人往往有一种狭隘的思想,总会着眼于一己的小我小利,要破除这种格局,有世界胸怀,着眼于“世界同长乐”。第二副对联,原来是七言自撰联“圣道泰和兴礼乐,先儒文范有诗书”,书写时改成了现在的五言,“泰和兴礼乐,文范有诗书”,他说自己不精通对联,那天有老师指出这副对联词性还不够工整,他欣然接受。最后一联“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交待的正是这次温州文化馆展览的因由,陈斯是其学生,温州是其家乡,来的都是老朋友,因此“翰墨因缘旧”。

在长廊中间位置,一幅7.6×2.6米的巨制书法作品,以楷书写就,“瓯始见于《山经》《王会》,古矣。自汉东瓯王受封,肇辟榛芜,遂为海邦一都会……”让观众在驻足欣赏中国书法之美的同时,还能了解温州的千年历史文化。为何用“山”的内容?张索笑称,云在变,水在流,只有山不变。这幅字是从《永嘉县志》上摘录出来的,为孙诒让撰写。张索坦言,这幅巨字作品之前写了两套,原以为第二套效果会好一点,结果一些同道觉得还是第一套更合适,遗憾的是写错了一个字,著名文史学者张如元先生指出其中的“復”字写错了:古人用字很讲究,表达一个人走来走去是“復”,而衣服里面一层层的则为“複”,此处应为“複”而非“復”。张索说,展览没必要隐藏自己的缺点,况且年龄也不算最大。那天展览开幕式上的讲座,他就从这个错字开始讲,相当于一个开诚布公的汇报展。现在面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简体字语境下正确书写繁体字,是有难度的。现在大家搞书法创作,从临摹到创作,缺乏了一个中间环节,是有欠缺的。“对传统文化,我们需要补钙,学会贯通诗书画印”,对这一点,张索有清醒的认识与清晰的定位,篆刻是其主攻方向,触类旁及诗书画。

在提笔已忘字的现代毛笔临摹书写语境下,我非常赞同张索在书法教育方面倡导的让日常书写落地的创作书写主张——坚持“用毛笔书写日记”。以前的语境是文言文、繁体字、竖写版式、毛笔、墨水、砚台、宣纸,当下的语境是白话文、简体字、横写版式、钢笔、键盘、电脑、手机。通过毛笔书写日记这种有效途径,让学生每天能接触毛笔,进入日常书写状态,在传统书写的氛围中转换语境。从内容上看,这种方式使日记变成一种可呈现、可交流的形式。其次,有助于作者改进学习方法,记录学习心得,反思笔墨书写疑问,记述相关人文活动。

尽管离开温州在上海高校工作多年,但张索始终践行着“人虽走开、把心留下”的理念,非常关心温州地方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关注温州书法学子的培养。此次应邀在温州文化馆“名家视野”的展览,正是他浓浓乡情的体现。

【张索简介】

张索,原名纯凡,号石头记者,别署蛛砚斋、秦汉十张印馆、百扇楼等。1962年出生于温州市,从小师从林剑丹老师,曾得方公介堪先生亲炙,又受张如元、韩天衡等老师指导。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上海市文联委员,温州大学兼职教授,温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等。曾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协篆刻委员会主任,温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温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等。作品百余次参加全国各类专业展览并多次获奖,著有《张索印选》《高等师范书法教程》《持敬集》等;编有《汉字之美》《海派篆刻名家系列—马公愚集》《钵水斋书翰选粹》《中国篆刻聚珍-方介堪》《全国大学生篆刻大展作品集》等。曾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称号和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奖”等。

编辑: 林如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