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2日讯(记者 尤建明 通讯员 赖淼莲 吴经磊 视频 林静雅 林港 张来溯)12月12日,位于温州泰顺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演了一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互动,15只人工繁育并经野生驯养锻炼的黄腹角雉顺利放飞,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当天上午,15只黄腹角雉从笼中振翅而出,或轻盈地跃入草丛,或奋力地飞向枝头,融入乌岩岭的绿水青山之间。黄腹角雉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鸟中大熊猫”。
15只人工繁育的“鸟中大熊猫”黄腹角雉放归自然。陈国安 摄
从1983年首次在乌岩岭发现黄腹角雉以来,该保护区作为中国黄腹角雉保种基地和人工繁殖基地,联合北师大团队对黄腹角雉进行开拓性研究,完成栖息地改良1000多亩,种植交让木、红楠等苗木1万多株,安装仿生人工鸟巢300余个。
黄腹角雉放归现场。陈国安 摄
“在本次放归前期,我们选择了80只人工繁育黄腹角雉进行模拟栖息地生境野生驯养锻炼,最终挑选出15只适应能力强、健康状况良好的黄腹角雉,在今天进行野外放归。”乌岩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保护区已建成黄腹角雉繁育中心,配备高级饲养专家、专职营养师实行24小时监测照料。经多年研究,成功突破黄腹角雉产卵孵化技术瓶颈,孵化成功率从最初的10%提高到85%,目前繁育中心共饲养黄腹角雉130多只,并监测野外种群数量已达到520多只,成为国内外野生黄腹角雉最高种群密度区之一。
黄腹角雉放归现场。陈国安 摄
此次黄腹角雉的放归,并非简单地增加了几只鸟儿回归自然。在放归仪式上,现场还启动了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与种群时空动态自动监测项目。记者看到,15只刚刚放归的黄腹角雉,身上都背着显眼的卫星追踪器。“这些卫星追踪器,可以对放归自然后的黄腹角雉进行监测和巡护,通过实时传输声纹仪和野外红外相机,开展生态学和行为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董路在现场介绍,这批国产的野外智能监测设备,大大降低了生物多样性野外科研成本,让大家看到更多健康的黄腹角雉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