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镜宙和孩子们
爱乡,是人的一种本能,更是一种情怀。朱镜宙(字铎民)在回忆录《梦痕记》中文及,“当抗战将近尾声,还乡在望,我于桑梓之邦,急想做两件事:一、积谷,二、水利”。读之令人十分感动。乐清档案馆藏中的一封77年前朱镜宙从重庆发给乐清县政府的赈款电报及相关档案,不仅可以勾勒出那个“积谷”故事,而且2万元赈款竟超过当年乐清全县财政收入的四十分之一。
电报概介及析读
这封赈款电报,记录在一页印有“交通部电报局”深蓝色中英文对照字样的来报专用纸上。虽然纸笺早已泛黄,甚至还可见多处被虫啃咬痕迹,但是清晰可读的文字告诉世人,它是乐清乡贤朱镜宙从千里之远的重庆发来的,电文内容十分简练:“李县长:托黄主席汇赈款贰万元,由贵府划拨张云雷等收,已交否?复!朱镜宙。”发报日期栏手写数字“6”,时间为“10︰15”。
与赈款电报归档在同一个卷宗的还有另外3份档案:第一份是1941年7月28日“无线电·译电纸”一页,电文“李县长:兹由旅渝浙绅朱铎民君等,托本府汇划赈款弍万元,指定汇交乐清虹桥张云雷、卢霞九、朱桂秋等,除已于本月25日照数交由松阳地方银行汇出,合行电仰转知松。主席黄绍竑。计”。第二份是1941年7月31日县府通知张云雷、卢霞九、朱桂秋三人前来领取赈款的便函文稿,除了引述黄绍竑给李县长电报内容外,还告诉他们汇款通知书等领取事宜。第三份是李乃常发给朱镜宙的有线电报文稿,文字涂改了多处,修正后的内容为“朱镜宙:鱼(6日)电敬悉。赈款已奉拨到县,并转知云雷兄等具领,谨复!李乃常叩”,电报发往地“重庆”,落款时间“8月13日”。第二、第三份档案均记录在印有红色字“乐清县政府稿”文书专用纸上,各2页;此外,文末落款日期不远处各印有一方“李乃常”篆字红印,压在与落款日期相同的手写日期上。
朱镜宙赈款电报上称呼的黄主席,即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1895~1966),字季宽,广西容县人,1937年12月任职浙江省政府主席;李县长为时任乐清县长李乃常,字建农,广西容县人,1938年11月至1944年3月任职乐清县县长。此外,结合黄绍竑交办电报、朱镜宙赈款电报纸笺边上分别登记的收文编号“密字第1950号”“密字第1990号”,还可推定这份电报应在李乃常8月13日复电朱镜宙之前,而且在黄绍竑电报1941年7月28日之后,也就是说,这封赈款电报是朱镜宙于1941年8月6日上午从重庆发来乐清的。
捐款背景与经过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国政府被迫决定从南京迁都重庆办公,有过北伐战争掌管军需后勤、甘肃陕西两省财政厅长以及多家银行行长任职经历的朱镜宙临危受命,于是年12月10日先期抵达重庆接管财政部川康区(旧指四川、西康两省)税务局局长,在大后方参加抗战筹资征税。
那么,为何要托付省政府主席给乐清转汇赈款?赈款又是用于什么?在回忆录《梦痕记》“敬恭桑梓”章节里,朱镜宙用文字记录了其捐款家乡的目的与经过,“事有巧合,适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季宽)来重庆述职,有全省积谷之议。我遂付黄贰万元,请电乐清县政府,照时价拨谷,交乐清县议会议长朱桂秋具领,于虹桥、荡阳、湖边三处,建仓存储,以备救荒之用。”
按理说这笔捐款完全可以直接汇给经办人,但朱镜宙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先托付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然后再汇划乐清县长李乃常,再通知张云雷等领取。其实,这种反复周转的“曲线汇款”,朱镜宙既表明自己对浙江积谷工作的支持,又看准黄绍竑与李乃常两人的上下级和同乡的特殊关系,目的是借力推动家乡积谷事业。
“虹桥为我母亲出生地,荡阳为我祖母出生地,淡溪乡为我姑母及大姊遣嫁地,故皆列为试办区。”“如成效良好,以次推及全邑,盖寓亲亲仁民之意。” 可见朱镜宙的终极目标是要在乐清全县建仓储粮。
在回忆录里,朱镜宙还附录了其“手订管理办法”,内容涉及:积谷仓名称、董事会组成、人选条件与产生、董事责与权、粮食入仓时间、出仓原则以及救济条件等9条,一一作了条文规定,如:“每仓应选举当地殷实负乡望者五人为董事”“由董事会选举当地殷实者二人为正、副仓主,专管粜谷及存储事宜”“每年晚谷登场,入仓存储。至次年四、五月间青黄不接时,平价出粜”,等等。由此可见朱镜宙倾注过的心血和其用心程度,他开办的积谷仓属于社会救济性质的“义仓”。
“后来我回乐清故乡,始知荡阳、淡溪二地积谷约各一百石左右。”朱镜宙回忆了大概规模。按照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换算,则朱镜宙当年试办的积谷仓大约每家可储粮1万2千斤左右。如果再参照《乐清县志》有记录的临近年份“1955年乐清城镇居民成品粮供应实际‘每人月平均供应量为12.3公斤’”换算,朱镜宙开办的3家积谷仓大约可以储备1500人左右的全年粮食。这在当时社会,尤其粮食保障机制尚未初现的乐清来说,其社会作用及意义不言而喻。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朱镜宙当年开办的3家积谷仓如今早已不复存在,在那个时局动荡穷荒饥饿年代,最终都以“粮食被抢运一空”告结,更不可能在全县推广。“始知行一小善,也须有机会与福报才行。不觉叹息久之!”伤心至极的朱镜宙感慨万千。
“汪好献”引出的浓浓乡情
2万元在当今社会或许算不了什么,但在当年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金额。据《乐清县志》记载,1941年乐清全县财政收入79.92万元,财政支出59.9万元,其中用于抚恤救济0.1万元。也就是说,2万元赈款是当年乐清全县财政收入的四十分之一有奇,更是当年全县财政支出用于抚恤救济款项的20倍。当然,从黄绍竑发给李乃常的电文“兹由旅渝浙绅朱铎民君等”字面来分析,赈款可能还含有其他人,但是无可置疑朱镜宙是乐清这次建仓储粮的发起人和主要当事者。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其在家乡建仓储粮备荒呢?“当时做这件事的动机,还有一段助缘。”朱镜宙回忆说,1937年的春天,他携同夫人章展和女儿人娴回乡扫墓,当距离竹屿大约5里许,路旁有位农夫,见三乘藤轿一肩行李,便问道:“轿往哪里去?”轿夫答:“去瑶岙!”“是否朱铎民先生回来?”“是!”当听到农夫连声说“汪好献”(现在很好)的时候,朱镜宙说自己感动得流了好几次眼泪,“我是一个贫无立锥的穷措大出身,在故乡父老的心目中,终算奋斗有些成就的一个。只此,‘汪好献’三个字是含有无限欣慰与盼望的浓厚人情味在内。自愧频年奔走,视故乡如传舍,未能稍尽绵薄,不料一般父老识与不识,对我竟寄以这样的热情期待与殷切盼望,人非太上,孰能忘情?所以从那天起,我就发愿有生之年,当替桑梓做些事,以报父老的厚意。”“储谷备荒与凿河筑陡,都是‘汪好献’三个字所促成的。”
“我的小康家庭,曾因台风而成为破落户。我的母亲,因台风而几乎丧失生命。”在回忆录里,朱镜宙讲述了家庭不幸。因此,贫寒家庭中成长的朱镜宙对家乡民间疾苦十分关注,乐施好善,比如:1929年乐清风、水、虫、旱四灾并发,朱镜宙、倪文亚等组织的筹赈会与张云雷主办的民食维持会,从安徽芜湖购粮赈灾。另捐虹桥居士林附设之孤儿院二十亩(田),充为永久基金。可是,“所最遗憾的,是父母早已双亡,未能得享一日清闲之福,使我稍尽反哺之义,真是一生无法补偿的惨痛!”“儒家重视孝道,言父母之恩,昊天罔极!非人子所能报答其万一。”朱镜宙这次在家乡储粮备荒,其实他意以另一种方式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仓名均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为“汇公仓”。(原标题 联谊报 《民国财政厅长朱镜宙对乐清的家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