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今日温州

强城看温州丨迎园博盛会建幸福龙湾 一场会与一座城的双赢蝶变

发布时间: 2025-10-11 07:07:03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10月11日讯(记者 张银燕 通讯员 陈小雁)建好一个园、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2026年4月至7月,第十五届中国(温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将在温州举行。今年以来,在龙湾区,一场关乎城市环境与品质的双重蝶变正在这片热土上全面展开。

  一园兴城:黄石山公园的有机更新之路

  上午9点的黄石山公园,热浪翻腾中跃动着建设的热情。作为第十五届中国(温州)国际园林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是公共环境艺术(龙湾)分会场的建设核心,一场有机更新的改造工程正在全速推进。

  “我们把花海移到内部绿地,这里将变身为分年龄段的儿童乐园——这是唤醒公园沉睡资源的关键一步。”龙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园林绿化科科长周潇夫介绍,面积广阔的黄石山公园过去存在不少乏人问津的区域,部分建筑长期闲置,而此次改造将彻底唤醒这些沉睡的空间。

  龙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供图

  最典型的“苏醒”发生在“听风小馆”区域。这里曾是人迹罕至的角落,铺砖地面长满滑腻的青苔。改造后,平整的场地与新建的钢结构廊架相映成趣,未来将成为举办市集、展览的活力舞台。“不仅仅是为园博会,更是让公园从单纯的赏景功能,升级成集儿童游乐、活动举办和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空间,长久惠及市民。”周潇夫强调。

  黄石山公园的变迁,是龙湾城市更新的缩影。这里原为废弃矿山区,生态受损严重。2013年经政府修复建成公园,如今,80余件中外雕塑精品嵌入31公顷生态绿地中,形成山、水、雕塑交融的“一步一景”艺术空间。今年3月,公园依托第四届郁金香花展开展园博预热活动,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让市民提前感受“园博+”氛围。

  全域焕新:从“城园分离”到“城园一体”的升华

  作为园博会13个分会场之一,龙湾创新提出“公共环境艺术”主题,聚焦“中国姿态·养眼‘睛’彩”,致力于打造一座“永不落幕的视觉美术馆”。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场融合自然、艺术与科技的城市实验。

  龙湾突破传统办展模式,实践“城园一体”理念,通过一条游览动线有机连接黄石山公园“基础会场”与中国眼谷小镇“扩展会场”,巧妙嵌入钟秀园、寺前街、和合文化园三大博览点,形成“一条动线、两个会场、三个博览点”独特布局,带动龙湾“全城入园、全域入景”的美好愿景。

  龙湾分会场东入口潮艺市集区效果图。龙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供图

  中国眼谷小镇的蜕变是这一布局的生动注脚。这里位于龙湾区核心科创腹地,曾几何时,城中村、老旧工业区集聚,违建乱象丛生。为改善民生福祉、焕发区域活力,龙湾区“以拆带建”,依法对永中石浦村、海滨蓝田村等区块实施改造,拆除旧房旧工业区22.57万平方米,并全新规划3.43平方公里,推动实现从老旧空间到创新沃土的蝶变。

  今年以来,龙湾大力实施黄石山周边环境整治、机场大道综合提升等重点项目,利用金角银边新增口袋公园3个,完成道路绿化提升5.2万平方米。这些“小而美”的公共空间不仅成为市民休闲、运动、娱乐的新场所,更是城市发展的微更新。

  龙湾全区系统推进古树名木保护、道路绿化养护及山体复绿项目,尤其注重将城市“金角银边”更新为全龄友好、功能复合的活力空间。值得一提的是,龙湾率先投保“高价值林木综合保险”,建立起古树名木“人防+技防”综合保护机制,为全区156棵古树名木落实专项保护措施,在城市管理中始终坚守生态底线。

  智慧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龙湾实践

  园博筹备不仅着眼于短期会展效果,更注重城市长期品质的提升。龙湾以绿色为牵引,积极践行“做生态的守护者、做治理的链接者、做创新的探路人”,将绿色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肌理。

  打造区管公园“一园一品一特色”,连续举办多届主题花展,形成“绿韵龙湾”品牌效应;开展“迎园博·优环境·强品质”专项攻坚行动,完成六批次66项问题整改;接入违停预警模块,处理预警6.5万次;建立645座桥梁健康档案,覆盖数量为温州第一;通过道路挖掘联席会议机制,挖掘压减率达20.5%,有效遏制“马路拉链”现象……这些举措展现了龙湾“从绿到美、从管到治、从守到创”的绿色发展路径。

  龙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供图

  城市能级跃升,离不开高质量发展新赛道的开拓。龙湾区紧盯温州奥体中心这一重要载体,创新推出《大型演艺活动市容保障工作制度》,构建起“分级负责、分块处置、分区管控”的指挥体系,打造“固定岗+辐射区”立体巡查模式,实现对市容环境的高效精细管控。这一举措不仅为演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更以优质的城市治理服务助力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一场会,改变一座城;一个园,幸福一城人。当2026年春天园博大幕开启,龙湾呈现给观众的,将不仅是一场园林艺术的盛宴,更是一幅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与未来交相辉映的现代城市画卷。


编辑: 张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