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光沉淀,城市焕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浙报集团温州分社联合温州市住建局,共推《城市更新,向美而行——城市更新》新媒体专题,宣传瓯越大地上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实践举措,聚焦瓯越大地上敢闯敢试、大胆探索的城市更新案例,总结这一过程中的具有思想性和前瞻性的创新做法。
项目名称:龙湾区寺前街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工程
项目内容:寺前街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工程以寺前街为载体,提炼展示永嘉场文化,重现龙湾版“清明上河图”的风貌。该项目改造总面积为12.38公顷,核心区为3.41公顷。改造后,整个历史街区呈现“一河引领、一街贯通、两片特色、多点璀璨”的南北走向布局,划分为南市、北市、禧市以及盐文化广场4个部分。
寺前街开街当日的氛围布置。(龙湾文旅体集团供图))
一条老街,在国庆期间火出圈,成为人流量过百万的网红街。
一个IP,在国庆期间火出圈,成为吸引Z世代群体消费的凝聚点。
一个历史名词,在国庆期间火出圈,成为网红,唤醒了无数龙湾人的历史记忆和绵绵乡愁。
寺前街×阿寺江湖IP系列文创——阿寺江湖。(龙湾文旅体集团供图)
阿寺江湖万能商店展示的文创商品。(龙湾文旅体集团供图)
如果把这三个网红热点凝结在一起,组成一句话,那就是——寺前街在国庆期间带火了“永嘉场”文化,并凭借“阿寺”这一开通形象,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作为龙湾区打造的首个历史文化街区,寺前街的打造,为温州城市更新建设提供了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的生动案例,并且给出了一套行之有效、可供借鉴的经验样板。
历史上的寺前街与“新”寺前街
寺前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甚至更早至唐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朝廷在大罗山东麓设置永嘉盐场,简称“永嘉场”。永嘉盐场,简称“永强”(温州方言发音,场同强)。
当改造后的寺前街亮起霓虹灯,弥漫着热腾腾的烟火气。(龙湾文旅体集团供图)
据龙湾文旅体投资发展集团有关人士介绍,数百年来,寺前街作为“永嘉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尤其在明末清初,寺前街全街店铺超过两百间,涵盖了广货业、药业、南北货业、鱼咸业、酱酒业、米业、水果业、餐饮业等九大商业公会,市场之兴盛,吸引了邻近各县的人慕名而来。寺前街的建筑风格也独具特色,街西店铺枕河临街,街东门面紧挨院落,形成了“前店后埠”的独特模式。这种布局不仅适应了当时商贸活动的需要,更成为了龙湾乃至浙南地区商贸文化的一个鲜活样本。
有“禧”街之称的寺前街,“禧”字成了特有的装饰元素。(龙湾文旅体集团供图)
经过数百年的积累,逐渐演变出龙湾乃至浙南地区核心的民俗风情——“人生八禧”(在传统文化里,将人的一生分为“庆生、入冸、弱冠、登仕、冠婚、置业、寿庆、圆满”八个生活礼仪阶段,合称“人生八禧”)。
永嘉场八禧馆内,完整呈现浙南地区民俗风情——“人生八禧”。(龙湾文旅体集团供图)
在新旧之间,寺前街依托盐场、民俗、潮流“三组文化”展开街区故事线,将盐文化融入整条街区,塑造出寺前街的盐场历史方位感;围绕民俗文化,全链条打造人生八禧民俗消费体验,让寺前街寻找到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以潮流文化为标志,孵化年轻人喜爱的文化IP,引入网红书店、买手店、文创超级市场等文化业态,让创意文化“燃”起来。
改造,尽可能保护街巷肌理和建筑风貌
2022年9月,寺前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全面启动。该项目围绕文化品质空间提升、年代建筑界面改造、市政交通优化提升、公共配套完善等方面开展综合整治。通过精心规划与细致施工,力求在保留古街原有风貌与历史韵味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生机与活力。
改造前的老旧寺前街(资料图)。(龙湾文旅体集团供图)
改造后,人流涌动的寺前街。(龙湾文旅体集团供图)
整个历史街区呈现“一河引领、一街贯通、两片特色、多点璀璨”的南北走向布局,划分为南市、北市、禧市以及盐文化广场4个部分。
江湖庭院墙上由传统印染技艺打造的“寺前街”三个大字,成了网红打卡点。(龙湾文旅体集团供图)
“街巷的改善修缮主要以寺前老街为主要骨架,对南头湾路、双进巷、祥春巷等为辅的7条街巷建筑和院落进行修缮。”龙湾城市中心区管委会(温州高新投建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过程中,我们确保寺前街传统商贸老街的历史肌理得以延续,保护清、民国时期建筑风貌,对不协调建筑进行拆除。街区内传统街巷皆保持原有走向,保留前店后居、下商上居的水乡建筑布局特征。”
九十年代的三层建筑外观(改造前)。(龙湾文旅体集团供图)
经过设计修缮,改造后与街区融为一体。(龙湾文旅体集团供图)
修旧如旧,保持历史街区原有的风格。寺前街的街区建筑风格比较独特,有清末民初的建筑,也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建筑,建筑的年代层次感比较丰富。龙湾城市中心区管委会副主任项显宇表示,除了建筑改造以外,还对街区里面路网进行了重新改造,改造出石板路。对于街区内的传统街巷,经过整治,改造出“四横三纵”的网格状结构,很大程度上疏通了街区道路。同时提升的,还有周边配套的路网和排污排水等市政配套设施。为了方便游客停车,还在寺前街周边建造了两个专用停车场(1032多个停车位)、增设路侧泊位281个、开放周边小区空置车位的2117。
经验,历史文化街区的“场”际效应
龙湾寺前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其城市更新改造经验、如何发挥历史文化街区“场”际效应。
改造后的寺前街,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场”,吸引远近游客。(龙湾文旅体集团供图)
一、空间布局与建筑风格营造的视觉 “场” 效应
龙湾寺前街历史文化街区呈现 “一河引领、一街贯通、两片特色、多点璀璨” 的布局,建筑风格保留江南水乡特色,如粉墙黛瓦、精致花窗、细腻雕梁等。这种独特的空间布局与特色建筑风格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直观的视觉 “场”。
二、交通改善与周边环境提升形成的便利 “场” 效应
在交通方面,通过构建 “四横三纵” 的路网结构、进行静态交通规划等举措,显著改善了街区的交通条件。这使得无论是游客前来游览还是市民日常出行,都更加便捷顺畅。便捷的交通就像一个无形的 “场”,吸引着更多的人流汇聚到街区,促进了街区的人气聚集和经济活动的开展。
三、文化赋能与产业发展催生的文化经济 “场” 效应
挖掘和传承寺前街的历史文化价值,打造盐文化广场、非遗工坊、老供销体验馆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和旅游项目。这些举措使得历史文化在街区内得以活化呈现,形成了浓厚的文化 “场”。
在这个文化 “场” 的基础上,吸引了更多的文化产业相关业态入驻,如引入新兴业态、鼓励老字号回归等,促进了文旅消费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文化经济效应。
四、群众参与形成的社会和谐 “场” 效应
政府注重群众的参与与反馈,让市民对街区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群众积极参与营造出的氛围,形成了一个社会和谐的 “场”,有利于街区后续的持续发展和稳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