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温州频道1月11日讯(通讯员 陈瑶 记者 谢甜泉)阿坝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腹心地带,藏汉文化交流融汇、多元并存,素有“甘青之咽喉、蜀郡之门户”的美誉。全县平均海拔3290米,总人口8.2万,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4.3%,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全县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均位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之首。
阿坝县是瓯海区东西部扶贫结对县,2018年7月,温州市瓯海区教师朱福英、马凯来到阿坝,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川支教生涯,其中有困难、有坚持,也有收获和惊喜。
“一个月瘦了20斤。”
在阿坝州阿坝县藏文中学的信息室内,马凯老师正在辅导高一的学生准备信息学考试。“这个字号要统一起来。”“先全部选中再操作。”……马凯耐心地为学生们一一解惑,指点他们操作word。1米8高的个子,看上去非常清瘦,由于缺氧,嘴唇有点紫绀。“第一个月瘦了20斤,假期回去的时候,家里人很担心,都说受不了就回来,不要再过去了。”马凯笑着说。初来高原的一个月,高原反应较严重,而且学校和定点食堂距离较远,“走过去要半个钟头,而且高原不比我们平原,走路的消耗非常大,如果一边走一边说话气就会喘不过来。”为了方便,也为了能吃得清淡点,马凯决定在宿舍自己烧,温州带来的鱼饼、鱼干、鱿鱼丝成为他重要的下饭菜。适应高原生活后,马凯还别出心裁的在阳台窗户上贴了太阳能面板,利用高原丰沛的太阳能制作了一个“太阳能自动滴灌系统”,用空的矿泉水瓶装了土,种上了小白菜、油麦菜等家乡的蔬菜,“有了这个‘神器’,就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啦。”马凯说。
高反也让朱福英老师至今心有余悸,“机场来阿坝的车上就开始晕车,吸氧。晚上缺氧睡不着,会开始胡思乱想,甚至想着出发前组织部为我们办理的100万元意外保险,担心会不会回不去了,越想越睡不着。”除了高反,恶劣的气候、重油重辣的食物、四处可见的野狗也是朱福英担心的。入冬,阿坝气温已经降到零下十几度。记者注意到,朱福英宿舍的暖气是旧式的煤炉,在房间中间,竖着一个烟囱。把煤点着,一边可以加热室内温度,一边可以烧菜,烟从烟囱里排出来。朱福英说:“刚开始不会点火,平常上课的时候,从学校食堂夹烧好的煤过来引火,周末食堂不开放,把纸箱剪了引火,房间里全部是烟。”寄宿学校学生的热情让朱福英感觉到温暖,“平常他们会帮忙把烧好的煤提到我的宿舍,宿舍要挂窗帘、抬水,他们看到了就会来帮忙,就是手里拿着书本在操场上走,同学们都会主动来帮忙拿。”
“能为他们做点事,高兴。”
马凯在瓯海区娄桥第一小学担任信息技术教师,朱福英则是该区潘桥岷岗小学语文教师,他们到了阿坝后,分别在阿坝县藏文中学、阿坝县民族寄宿制小学任教。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给阿坝县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马凯告诉记者,藏文中学以牧民子女为主,没有固定住所,很少配置电脑,所以导致信息技术和沿海地区同龄人相比,水平会落后较多。“这边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相当于温州小学五年级学生,所以要从头开始,从最基本的操作入手,慢慢教他们。”除了信息技术教学,他还有一块侧重的工作是对校园信息化系统的搭建。“学校设备很不错,校园数字化系统、手写白板、录播教室、阅卷系统都有,但没人会用。”原先的数字化系统,空有一个架子,没有基础数据,所以运行不起来,马凯接手后,录入了3000多个基础数据,分配权限,搭建了校园数字化系统APP,现在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外网来访问,教师管理、校务、教务管理、学生、宿舍管理的数字化都初步成型。“现在刚开了头,后续工作还有很多,能为他们做点事,高兴。”马凯说。
除了正事,马凯还喜欢管管“闲事”。“我发现教室的投影都是东倒西歪的,电脑和投影的固定不牢,有些用哈达绑着,有些用书垫着。趁国庆假期,我把50个教室的投影设备都整修了一遍,假期回来,老师同学都可高兴了。”马凯的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效得到藏文中学师生的一致好评,学校副校长
确丹告诉记者,“马凯老师就是我们最需要的人才,弥补了学校的短板,我们非常感激。”
“家长在群里个个竖起大拇指,用藏语说谢谢老师,我很有成就感。”
马凯给人感觉更多的是“理科男”的沉稳内秀,朱福英则是“春风化雨”般的温暖。朱福英在阿坝县民族寄宿制小学教汉语,记者采访的时候,正好轮到朱福英值周。阿坝和东部有2个小时的时差,冬天8点左右天才亮。由于是寄宿学校,值周老师要负责学生从起床、吃饭、做操、学习、纪律、卫生等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朱福英早上5点半起床,督促学生早锻炼、吃早饭,7点20准时到教室,一直忙到晚上8点,学生们洗漱就寝才回来。
“这里的孩子小时候说藏语多,没有汉语语言环境,一年级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汉语听不懂,很难教,而且他们的观念是藏语可以沟通,学汉语就没有动力。”不会说藏语的朱福英就这样从一年级教起,“我要求在教室说汉语,这样营造一个语言环境。”除了营造环境,朱福英在上课的时候,总不忘说起“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美很精彩,同学们学好汉语,可以到各地看看。”
朱福英也带去了自己“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我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先学习,老师再点拨,不是填充式的、让老师牵着孩子走得模式。”由于教学效果突出,学校安排朱福英在每个班级上公开课,组织当地的老师学习。学生成绩上去了,“家长在群里个个竖起大拇指,他们用藏语说谢谢老师,我很有成就感,假期回家的时候,学生们问朱老师呢?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很感动的。”朱福英说。
朱福英还是个热心肠,在温州就在业余时间做义工,做慈善,来到阿坝后,看到有些孩子生活条件差,她就积极组织慈善捐助。“在朋友圈发了一个‘你有心,我有项目,我们合作吧。’想不到很多人要捐。”这些从遥远的温州寄过来的学习用品、衣服、口罩、手套等等,带着东部人的爱心,温暖了阿坝的孩子们。